一、什麼是壓瘡
壓瘡是因皮膚及皮下組織在骨突出部和外在的物體受壓迫,而使這一部位皮膚及皮下組織發生血流阻塞壞死的狀態。
二、易發生部位
1.仰臥位:胸骨、肋骨、膝蓋骨、內側脚踝。
2.俯臥位:後枕骨、肩胛骨、肘、骶骨和尾骨、腳踝。
3.側臥位:肩、肋骨、骨盤、大轉子、外側脚踝。
三、如何預防
1.減少對組織的壓力
每2小時為病患翻身,按摩易受壓或發紅部位。翻身時注意易受壓部位墊上軟墊或枕頭,並檢查皮膚是否發紅或破皮。讓病患採適當的臥位。利用枕頭或其他工具支托身體。
2.避免摩擦力
床單、衣物應保持平整、乾爽,床墊應平坦勿過硬。搖高床為或墊枕頭在膝窩,以防病患向下滑。
床墊的選擇
病患若意識清醒,可自行移動→床墊可選用不易凹陷,軟硬適中的墊子。
病患若意識不清楚,無法自行移動者→最好選用氣墊床、水床使用。
氣墊床的使用
每2小時翻身一次,每日需檢測氣墊是否飽滿,如有異常應修理。定期清潔床墊。
3.增強及保護病患的皮膚
使用乳液輕柔按摩乾燥皮膚。
為病患操作或協助做關節運動。
4.注意營養及水份的供給
四、壓瘡護理
1.觀察壓瘡的程度並記錄
發紅、水泡、潰傷、壞死、傷口深度、有無滲出液(量、顏色、性狀)。
2.使用枕頭或其他防護用具(氣墊床)支托病患保持功能位置。
3.營養及水份的補充
高蛋白、高熱量、高維生素的飲食,例如:魚、肉、蛋、奶、豆類蔬菜、水果的攝取,虛弱的病患及老年人容易有脫水現象,要注意水份的補充。
4.注意皮膚的清潔、乾燥、按摩。
5.保持環境舒適整潔:病房的光線充足、空氣流通、病床的平整。
6.壓瘡傷口的整理
遵守無菌技術換藥、創傷部位周圍皮膚的保護、依醫囑或細菌培養結果使用抗生素、評估傷口疼痛程度、避免再度壓迫傷口,影響傷口癒合。先用生理食鹽水棉枝由傷口內而外擦法分泌物,直到清潔為止。擦上醫師所開的藥物。以消毒過的紗布覆蓋並固定之(使用紙膠布固定較不易刺激皮膚)。
7.清潔傷口與上藥均是用由傷口中央往外環形擦拭的方法,不要來回擦。
8.換藥棉枝擦拭過一次後即予丟棄,不可反覆使用以免造成傷口感染。
9.勿隨便塗用不明藥物,以免傷口惡化。
10.如果傷口有嚴重的紅腫熱痛、惡臭分泌物或高燒不退,請即時就醫。
11.給予病患及家屬心理、情緒的支持,協助渡過壓瘡治療的時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