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7年6月21日 星期四

呼吸運動

一、目的                    
1.以較輕鬆、正常的呼吸型態,使橫膈恢復到正常、有效的位置。
2.控制呼吸速率,用最小的能量來呼吸,減少呼吸肌的疲乏。
3.協助肺部組織的再擴張。
4.協助痰液的排除。
5.活動胸廓及其肌肉。

二、適用情形                   
1.慢性阻塞性肺疾患者。
2.開心手術者。
3.胸腔手術者。
4.高頸椎損傷者。

三、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
1.腹式呼吸運動:指呼吸時,肋骨與胸骨不動,以橫隔膜(俗稱丹田)下縮造成胸腔擴張、腹部突起,達成氣體進入肺部的呼吸方式。
吸氣時閉上嘴,用鼻子吸氣,並讓腹部很自然地慢慢鼓起,胸部只在腹部鼓起時跟著微微鼓起。
呼氣時略張開嘴成O型,將氣由口中吐出,持續不斷發出「吁」聲,此時胸部與腹部自然地放鬆。練習時,可先從仰躺屈膝開始,較為容易。
當呼吸很順暢時,逐漸改為仰躺直腿姿勢;再進步為坐姿,乃至站立或行走時皆可採用腹式呼吸。
2.噘嘴呼吸(圓唇呼吸)運動:
心情放鬆。用鼻子吸氣後,短暫停頓。噘起嘴唇慢慢呼出氣體,就好像在輕輕的吹蠟燭的火燄一樣。呼氣的時間約為吸氣時間的2倍(吸-吸-吐-吐-吐-吐-)。學會噘嘴呼吸後,必須儘量多作練習,並於不同的姿勢下(坐、立及躺下)每天至少練習三次,每次五分鐘。

四、注意事項                   
1.運動前中後需測量病患的脈搏
方法:病患可將右手指和中手指輕放於左手腕外側(手心向上)尋找脈搏跳動的部位―即是脈搏,由於測量時運動強度減緩,心跳隨之下降,因此可計算10秒的心跳再乘以六,即為一分鐘心跳數。
運動前脈搏已超過100次/分,並有疲憊不適感,則應暫停該日的運動。
運動時測量應原地踏步,勿完全靜止,才能真正反映運動時的心跳數。
運動後十分鐘內,脈搏應可恢復休息狀態,若持續居高不下並覺得身體不適,應予醫師聯繫或儘快就醫治療。
2.採漸進式原則,運動量應慢慢增加。要由最低的運動量、時間及次數開始,然後慢慢的增加。
3.若運動時或運動後出現費力症狀,如胸悶不適、頸部、肩部、手臂或下顎有壓迫感或燒灼感、頭暈、昏眩、冒冷汗、噁心、嘔吐、呼吸困難、觸摸不到脈搏、發紫或嚴重蒼白等症狀,需立即停止活動,若充分休息後症狀未緩解,可先行服用舌下含片並儘快就醫治療。
4.避免在太冷或太熱環境下運動,因太冷或太熱的環境會降低運動耐力。
5.避免在飯後兩小時內、飯前二十分鐘或服藥後一小時內運動。
6.運動前、中、後需補充充足的水分,以防脫水。
7.穿著輕便寬鬆的衣服及適宜的鞋子。
8.避免不平滑地面,小心運動傷害。
9.使用氧氣的人,在運動時,應將氧氣量調到醫師指示的流量下使用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